人生关键的几步路
樊恽时常品味路遥在《人生》中开篇的一句话“人生的路虽然很长,但最关键的只有几步。”1965年樊恽就读于华中农学院(今华中农业大学)的农学系,学习的内容是稻、麦、棉。毕业后到部队农场,后被分配至中学当教师,好似和数学研究已经无缘。此时樊恽所做的决定,就是让人生转向数学。在1978年他报考了武汉大学数学系的研究生,成为张远达教授的学生。
张远达是群论方向的著名学者,著有《有限群构造》一书,该书为第一部由国人编写的群论方面的专著。在跟随老师学习的过程中,樊恽在群论、群与代数的表示理论等领域中逐渐深入。
1991年应巴黎高师布若依(M.Broue)的邀请,樊恽访问法国。与代数领域的世界领军人物法国数学家布若依、步驰(L.Puig,法国国家科研中心)的交流成为他数学生涯的关键一步,决定了之后他在数学上的主要研究方向。此后的二十多年,他与法国数学家步驰、德国数学家库尔夏莫(B.Kuelshammer)长期合作,建立了诚挚的友谊。他把步驰的点群、源代数理论、以及与冪零块相关的系列理论推广到非分裂域;这一系列研究工作中积淀的思想也为以后他在编码等信息理论研究方向的研究奠定了技术基础。在他与库尔夏莫的合作中还有一个津津乐道的小故事:他们共同研究戴得(E.Dade)的一个公开问题,最终的突破竟是在库尔夏莫送行他时在火车站候车的交谈中完成。
因为对日渐兴旺的理论计算机科学产生浓厚兴趣,后来他将理论性较强的代数学理论与在通信中应用较强的编码理论相结合,向代数编码和算法方向尝试转向也多有成果。
做教改做教材
樊恽于2004年应邀加盟华师数统学院。他需要重新做起,保持强项同时开辟在代数编码上的新方向。在本科生培养上希望做出特色。要为学生上代数课,樊恽不打算直接使用北大与北师大出版已有的现成教材,而是根据课程需求来重构编写。他的学生兼助手刘宏伟也被“挖”过来协助。曾参与过教育部数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工作的樊恽,以自己多年讲授代数课程的教案和讲稿为基础,用数年时间边教学边修订,精心构思整理出《线性代数与解析几何》(上、下册)与《抽象代数》。从几何思想与代数思想的交叉、转换融合的角度,改革知识模块,精练简洁地构建教学内容,成功地把数学类各专业最基础的三门课程中的两门——“线性代数”与“解析几何”,合并开设为一门课程。教材每一章带有樊恽精心选择的经典例题习题,教材需要用到的数学模型配图,都由樊恽用相关计算机软件一个个做出。刘宏伟回顾说“很多图片其实我到现在也不知道怎么绘制出来,但十几年前老师就用电脑做成功了。”
代数教材在交付出版社印刷正式使用后,有越来越多的高校随之采用,每年都会重印,对内容做出适当更正。华师数统学院在代数这个研究方向上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在国内占有了一席之地。但樊恽始终怀有谨慎的态度,“学生就像一张白纸,他们在用你的教材时,还不知道这是好是坏,要很多年后才能体验出来。”《线性代数与解析几何教程》(上、下册)是数统学院学生大一、大二时所用的教材,对新生在代数方面的学习起一个奠基性的作用。他希望有学生在对学术钻研得更深后,在回顾这套为他们打下基础的教材时,能有令人满意的评价。
学高身正为师范
樊恽是全国模范教师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数学评议组成员,对教学和科研都非常重视。在樊恽看来,科研必须要有团队合作,“浩如烟海的文献,一个人的精力有限,眼界不全面,需要大家一起努力”。樊恽非常注重人才的培养,以自己的一言一行影响青年教师和学生。刘宏伟教授记忆尤深:“老师六十岁以前,每天工作学习至少十二个小时,就是六十以后,每天也可工作八小时。很多年轻人不如他。”正是因为勤于治学的作风,樊恽以独立完成人的身份获得了全国高校自然科学二等奖。年过花甲,他依然活跃在科研一线。2010年后他和他的博士生合作完成了关于人工智能的数学与计算机交叉研究项目,在该领域高级别杂志《人工智能》上连续发表论文。
同样,樊恽不愿意忽略教学工作。虽然对于教授是否可以不承担本科生课程时有议论,但樊恽“从来没想过可以不上课”。数统学院本科生、研究生的课程他都带,从大一到大四的学生,都有机会选到他的课程。一直到2016年冬天,樊恽年过七十,还站在本科生的讲台上。
虽然樊恽在学术上取得了卓有影响的成果,但平时工作为人都保持着谦虚的风格。他的博士生陈刚总是记得老师的两句话,碰到自己不熟悉不擅长的问题,就坦诚“这个我不是太清楚”。对自己的工作成果也不会多加溢美之词,只是轻描淡写地说“这个有点意思”。
无论是在教学还是在科研上,樊恽都对年轻教师悉心指导,也尽可能为学生提供机会。有时有重要会议,就对自己的学生刘宏伟说“你来,你来”,让自己的学生面对着一群知名的学者上台汇报。他尽量创造机会,让青年学者们多多走出去,去与一些世界顶尖学者进行交流。学生周远扬就逐步成长起来,获得杰出青年基金。